说到非洲国家采购战斗机,尼日利亚无疑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,尤其在印度和中巴之间展开的“战机外交”角力中更是引人关注。印度媒体经常大力推销本国自研的LCA“光辉”战斗机,频频宣称其性能远超由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JF-17“枭龙”。例如在2024年初,印度《欧亚时报》就曾发表文章,直指尼日利亚有意淘汰手中约15架老旧的F-7战机,并称LCA才是其理想选择。而对枭龙的批评更是猛烈,声称其高故障率令人担忧——每10架中就有4架无法飞行。听上去确实惊人,但这些言论是否站得住脚,我们还得深入了解背后的实际情况。
从尼日利亚空军的装备构成说起。他们曾长期依赖上世纪的成都F-7NI作为主力战机,该机型技术老旧、性能落后,确实早该退役。2016年起,尼日利亚开始关注JF-17“枭龙”,并于2021年5月接收首批3架。这几架战机并非摆设,而是直接投入到打击恐怖组织“博科圣地”的反恐作战任务中。当时,尼日利亚空军高层还公开对枭龙的作战能力表示认可,称其飞行速度快、载弹量灵活,在执行空中巡逻和地面精确打击任务时表现出色。到了2021年7月,枭龙甚至被部署用于战备巡逻任务,进一步证明其作战实用性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印度方面显然对这种发展并不满意。2024年1月26日,《欧亚时报》再次发文,强调LCA的服务率超过75%,使用四余度电传操控系统且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能与更高的挂载能力,还特别标榜其零事故纪录。文章援引印度官员的“数据”称,目前全球服役的100多架枭龙中,有40架长期停飞,趴窝率高达40%。虽然该数据的真实来源难以核实,但印媒仍借此大肆炒作,并进一步强调LCA大多采用印度自产武器,而不像枭龙需要依赖外部进口零件。LCA自2001年首飞、2015年开始服役,长期被视为印度“自力更生”的象征。
不过,现实总是比宣传要复杂得多。尼日利亚空军几年来在使用枭龙的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。2025年1月20日,有消息指出尼日利亚与缅甸部分枭龙战机被“地面封存”,问题集中在可靠性不足、维修成本高和航电系统频繁故障方面。此外,枭龙的某些机载武器与平台间存在兼容性问题,进一步影响其作战效率。缅甸的情况更严重,部分媒体甚至称其宣布枭龙“不具备作战能力”。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点,是枭龙使用的俄制RD-93或中国产WS-13发动机在热带多尘环境中维修困难,且尼日利亚不得不从巴基斯坦或中国调配零件,物流周期长,费用高昂。
反过来看,LCA真的就毫无短板吗?印度空军自身的使用记录并不支持这种说法。截至2025年7月,LCA仅有两个中队在役,总数量约40架。尽管印度空军已下订单采购83架更先进的Mk1A型,但HAL的产能限制导致交付严重滞后——原计划2024年底首批交付,却一拖再拖,直到2025年1月才开始交机。实际上,印度空军对更强力的苏-30MKI和进口的阵风战机仍有较高依赖,LCA更多被视作轻型补充机型。印度海军方面则更冷淡,倾向使用米格-29K与即将引进的阵风M型,几乎不给LCA太多试水机会。
至于印度推动LCA出口的努力,2024年12月7日,印度方面曾宣布向尼日利亚提供2亿美元信贷优惠,用于购买Tejas Mk1A,并包括飞行员培训与三年技术支援。他们提出的条件看似诱人:价格便宜、维护简单、可协助建立本地生产线。然而到了2025年1月21日,尼日利亚正式退出谈判,原因主要在于HAL自身无法按时完成印度空军的订单,自然更无力保障出口交付。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博茨瓦纳,对LCA感兴趣但最后也因生产瓶颈选择放弃。
在印中竞争之外,尼日利亚另辟蹊径。2024年10月14日,该国宣布采购24架意大利M-346轻型攻击/教练机以及10架AW-109 Trekker直升机。M-346具备较强的多用途作战能力,航程适中、维护成本低,非常适合尼日利亚现阶段的反恐作战。为了促成交易,尼日利亚空军高层亲自前往意大利考察,并敲定6.18亿美元贷款用于购买6架M-346及相应弹药。首批飞机预计2025年初交付,实属一步稳健之棋,避开了印中双方在市场上的纷争,直接选择了技术成熟、信誉可靠的欧洲装备。
此外,尼日利亚在无人机领域也另有作为。他们于2023年5月接收5架中国制造的翼龙-2无人机,并迅速部署至战场。2023年6月15日,官方曾展示其攻击博科圣地的实战画面:无人机精准锁定目标,一枚导弹直接摧毁了地面武装分子据点。翼龙-2不仅具备长航时优势,打击能力也得到了实战检验,极大提升了尼日利亚的反恐效率。而印度在无人机领域的输出则乏善可陈,无法与中国产品抗衡。
值得一提的是,HAL此前产品的负面口碑也严重影响了LCA的出口形象。比如其生产的Dhruv“北极星”直升机在2009年出口给厄瓜多尔共7架,售价逾5000万美元,结果4架发生事故。严重事故接连不断,导致厄瓜多尔在2015年彻底终止合同,剩余3架被束之高阁。从那以后,拉美多国对HAL产品望而却步,而这类负面记录传至非洲,自然让尼日利亚在选择印度装备时多了一层顾虑。
整体来看,这场军贸博弈揭示出发展中国家军购决策的复杂现实。印度希望依靠“印度制造”战略推销LCA,然而其研发周期长、关键技术如发动机仍依赖进口(GE F404),真正实现自主还有距离。相较之下,枭龙的中巴合作模式产能更高、出口经验丰富、价格实惠(约3000万美元一架),2025年5月阿塞拜疆甚至追加至40架。尽管存在可靠性问题,但至少用户基础广、维护网络成熟,而这些正是非洲国家最为看重的。
印度军机出口的困境,核心问题仍是产能不足与信誉不佳。HAL一年最多生产16架LCA,面对本国空军上百架的订单压力,根本无力支持海外市场。而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,面对恐怖主义威胁,急需“能打能用”的装备,交付时效比什么都重要。即便印度提供再多优惠贷款,没有实物支持也只是空谈。截止2025年7月,印度终于交付首批Mk1A,但LCA的海外出口记录依然为零。而枭龙虽然“趴窝率”有争议,却实打实地飞在尼日利亚上空参与战斗。
总结来看,尽管印度媒体不断鼓吹LCA优越性,贬低枭龙的可靠性,但尼日利亚的选择却用行动做出了回应。他们没有被宣传牵着鼻子走,而是根据实际性能、维护条件与交付周期进行理性判断,最终转向意大利M-346等更稳妥的选项。非洲国家在装备采购上越来越成熟,不再轻信纸面数据和政治承诺,而是更注重“交得快、打得好、修得起”的综合性能表现。未来军贸市场的竞争,将不仅是装备优劣的比拼,更是信誉、产能与服务体系的全面较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融资50万一天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