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的天,被战斗机的轰鸣声撕开一道又一道口子。但在地面上,一幅安静的画面,却比任何呼啸都更能戳中人们的神经。
一架编号002的JF-17B“枭龙”,双座战斗机,就那么静静地停在机库前。机库上头,“中国空军”四个大字和军徽,庄严得让人不敢喘气。可这画面,怎么看怎么不对劲。
要知道,这可是长春航展,一个基本不对外人开放,专门秀自家现役肌肉的场子。而“枭龙”呢?从娘胎里出来,就是个纯粹的外贸货。
它杵在这儿,还跟自家正经的现役兄弟们平起平坐,这信号简直拉满了。无数军迷瞬间炸锅,脑子里就一个念头:空军这是要“海淘”自家出口的玩意儿了?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?
教练机的“心”病犯了
这事儿,得从我们另一款更熟悉的飞机,教练-10说起。这可是培养下一代飞行员的摇篮,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吧。但它有个要命的坎儿,它的“心脏”,那台AI-322发动机,是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产品。
一场俄乌冲突,炮弹落在了马达西奇的厂房上,也等于一把掐住了教练-10的脖子。发动机断供,我们整个飞行员培养体系,眼看就要出个大窟窿。
那我们自己的呢?涡扇-17“岷山”发动机,本来是寄予厚望的国产替代,可研发的路走得磕磕绊绊,项目甚至一度被冻结,2021年才重启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从俄罗斯买?历史早就告诉我们,把命根子交到别人手里,心里总归不踏实。空军急啊,急着要一款性能靠谱、动力自主的教练机来补位,时间不等人!
“外来和尚”好念经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专门出口的JF-17B“枭龙”双座版,就这么意想不到地闯了进来。这飞机和教练-10,设计上还真有点血缘关系。
都用了大边条翼的布局和先进的电传飞控,飞起来的感觉、操控的手感,那叫一个接近。飞行员从这架换到那架,基本上就是无缝衔接。
最关键的心脏病问题,在它这儿根本不是事儿。JF-17B用的俄制RD-93发动机,我们早就研究透了,而且国产版的涡扇-13也相当成熟。
这意味着,只要空军点个头,装备“枭龙”就绝不会再被别人卡脖子。
魔鬼藏在喷口里
这次在长春展出的这架JF-17B,细节里全是戏。你去看它的发动机尾喷口,内侧有一圈非常特别的锯齿状玩意儿。
这设计,跟我们最先进的歼-35舰载机用的涡扇-21发动机,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这不明摆着告诉你,它的动力很可能已经用上了涡扇-21的先进技术,性能说不定比出口版还猛。
为了改成双座,成飞的设计师给它加了个大大的背脊油箱,愣是把内油减少的问题给解决了,航程跟单座版差不多。
更绝的是,虽然多塞了个人,它的最大外挂能力反而从3.6吨暴涨到4.5吨,各种导弹炸弹随便挂。这哪里还是个教练机,这简直就是一架战斗力爆表的小钢炮。
那门出口转内销的神炮
把外贸货转过来自己用,听着新鲜,其实在中国军工史上,早就有过成功的例子。这个例子,就是大名鼎鼎的PLZ-4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。
回到1988年,PLZ-45第一次亮相,定位就是纯出口创汇。它的核心技术来自一位加拿大火炮天才,拥有当时全球独一份的45倍口径身管和超大药室。这给了它一个逆天的本事:射程远。
那时候,美国的M109、英国的AS90这些主流大炮,还在为30公里的射程沾沾自喜。PLZ-45呢,轻轻松松就把炮弹砸到50公里开外。
更牛的是,我们不只卖一门炮,而是打包卖一整套“炮兵作战系统”。
1997年,科威特第一个尝鲜,用每门710万美元的天价,买了一整个营。后来在演习里,PLZ-45不止一次在射程上把美制M109按在地上摩擦,科威特人爽翻了,2001年又追加了两个营。
这门外贸炮的口碑,彻底炸了。沙特、阿尔及利亚的订单接踵而至。在也门的实战中,沙特拿它当宝贝用,打出了赫赫威名。PLZ-45的出口总数,甚至超过了德国的PZH-2000,成了全球爆款。
结语
PLZ-45的成功,就证明了一件事:一款在国际市场上真刀真枪拼杀过、被实战检验过的武器,性能和可靠性绝对错不了。这种“墙外开花墙内香”的玩法,给中国军工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。
现在,JF-17B在长春的亮相,似乎正是在重走PLZ-45的老路。它可能不再是一个应急的“备胎”,它的背后,是中国装备发展思路的一次大升级。
这是一种更务实、更灵活,也更自信的态度。我们不再死脑筋地认为所有装备都必须“量身定做”,而是学会了利用市场的力量,来反过来壮大自己的国防。
通过外贸,我们分摊了成本,锻炼了队伍,更重要的是,让我们的产品在最真实残酷的环境里接受考验。
从PLZ-45到JF-17B,这条“外贸转自用”的路,也许会成为中国军工未来的一条捷径。它标志着我们的国防工业,已经熟了。既能造出歼-20这种国之重器,也能从货架上随手拿起一款成熟的外贸产品,迅速变成战斗力。这种从容和自信,比任何一件新武器都更让人心潮澎湃。
股票融资50万一天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