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(记者 庞婷)近日,北京市人社局正式公布首批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名单,小米、公交集团、新东方烹饪学校等15家单位入选,标志着北京市首批15条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落地。这些技能生态链将聚焦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培训意愿,面向高校和社会推出一批优质培训课程和权威技能证书,同时提升生态链内部企业吸纳就业能力,为受训合格人员提供精准就业推荐服务。
目前,北京市共开发首批生态链特色课程52个,涉及人工智能训练师、无人机装调、健康照护等27个职业类别,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技能标准体系,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,促进技能增收。
15条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覆盖12个产业门类
北京市首批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,由龙头企业、院校机构作为链主单位牵头培育,采用市场主体、院校机构、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,其中,市场主体出标准、出岗位、出师傅,院校机构出学生、出教师、出教学资源,政府搭平台、出政策、出服务。经北京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实地调研、综合评审,从首批申报的意向单位中,优选出小米、北方华创、北辰集团、公交集团、新东方烹饪学校等15家企业和院校机构作为链主单位,覆盖12个产业门类,既包括人工智能、低空技术、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,也包括康养、餐饮、会展、生态环保、城市运维等民生保障领域。
展开剩余70%北京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构建了“岗位需求+技能培训+技能评价+就业服务”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,促进产业、教学、评价衔接融通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。每条生态链将在两年建设期内,聚焦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培训意愿,按照“用什么、学什么”的原则,推出一批优质培训课程和权威技能证书,面向高校和社会提供优质培训和评价资源。同时,加大生态链内部企业岗位挖潜扩容,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,通过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为受训合格人员提供精准就业推荐服务。
链主单位共开发首批生态链特色课程52个
北京市人社局积极支持链主单位依据职业标准(岗位标准),联合院校机构共同开发培训课程,面向院校学生、企业职工等开展培训,推动把培训建在产业链上,真正解决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升的需求。
今年4月以来,北京市人社局聚焦数字经济、低空技术、绿色能源、宠物经济、居家服务等急需紧缺职业领域,组织龙头企业及院校机构,大力开发技能培训课程资源,形成北京市首个“技能照亮前程”项目化培训指导目录。其中,生态链链主单位共开发首批特色课程52个,涉及人工智能训练师、无人机装调、母婴照护、养老护理、健康照护、宠物服务、餐饮服务、家装防水等27个职业类别。北京市还将不断挖掘生态链企业用工需求及劳动者培训意愿,持续征集开发并动态发布培训指导目录,满足不同职业领域、不同群体、不同周期的培训需求。
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技能标准体系
北京市支持生态链企业结合岗位设置、薪酬激励机制建设等实际需要,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,参与开发新职业和相应职业标准。链主企业可面向生态链内企业职工提供技能培训评价服务,加速实现“培训—评价—就业”一体化贯通,为生态链持续输送适配的技术技能人才。
北京市积极推动建立本地化技能标准体系,目前公布的“技能照亮前程”项目化培训指导目录中,已吸纳首批开发的“北京家政”7个专项职业能力证书(如家电清洗、老年人照护、家庭餐制作等),以及小米MICA质量保证工程师等3条技能生态链的企业认证证书。依托这些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认证证书,北京将试点开展“专项职业能力证书+企业认证证书”一评双证,技能人才通过一次评价即可取得两本证书,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技能标准体系。
支持生态链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“订单班”
北京市还支持生态链企业与院校共同组建企业学院、产业学院、工匠学院等,联合开展“订单班”“冠名班”培养技能人才,支持高校和技工院校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青年实训合作。为推动技能生态链建设成果更好惠及青年群体,北京市持续开展“技能照亮前程”职业技能培训进校园活动,将人社部门就业创业政策、实用技能培训课程以及适配的岗位资源打包送进高校。链主单位和院校机构将以暑期班、周末班等形式,定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“培训—评价—推荐就业”全链条服务,提升青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,实现技能增收。
北京市人社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深化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运行机制,通过“产业定标、训评一体、就业直通”模式,推动实现人才供给“产业精准适配”,就业服务从“被动推荐”转向“链内主动吸纳”,努力打造技能生态链建设“北京样板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融资50万一天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